4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大面积航班延误条件下机场飞行区能效协调优化方法研究”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郑州机场成功召开。该项目由航空物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与南通大学共同申报获批。作为重要参与单位,南通大学在项目申报、方案设计、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标志着我校在人工智能与民航运行优化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
会议由河南省机场集团主办,民航河南监管局、空管分局、南航河南公司、西部航空等单位代表出席。项目特邀专家包括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的多位学者,围绕项目目标、研究路径及应用落地展开充分交流与论证。
南通大学高度重视此次合作,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院长丁卫平、副院长鞠恒荣,以及多位青年教师、博士后和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上,丁卫平详细介绍了在飞行区多模态感知、智能调度优化、能效评估模型构建等方面的核心研究任务与前期技术积累。
丁卫平指出,针对当前大面积航班延误恢复中面临的多源数据分散、感知能力不足、运行机制复杂等痛点问题,项目将着力构建飞行区运行全要素感知体系,开展多源信息融合、运行态势预测与能效调度协同优化技术研究,推动航班保障由经验驱动向智能协同转变,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未来,团队还将承担系统关键模块开发和后期应用验证环节,支撑项目成果在郑州机场场景中的高效落地。
此次项目的成功启动,是南通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深度服务国家民航科技战略、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体现。项目的实施不仅将提升我国机场运行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也为学校进一步推动“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研究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南通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将以本项目为契机,继续汇聚校内优势学科资源,继续发挥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强与行业龙头单位深度合作,深入开展“面向国家需求、立足重大挑战”的科学研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贡献“南通智慧”。
(文:周天奕)